如今的上海人和清朝皇室一样一样儿的
疫情,被封控居家的上海人,何以解忧? 唯有好茶。每日选择不少,往往会将手伸向普洱茶。 于是,想起普洱茶风光最盛的清代。 清·许廷勋在《普茶吟》中有文“岂知瑞草种无方,独破蛮烟动蓬勃。味厚还卑日注从,香清不数蒙阴窟。”普洱茶的地方特性和滋味特点——大叶种的醇厚浓酽,与小叶种茶叶相比,优势自是不言而喻。 当然,对普洱茶最为欣赏的清代帝王还要属雍正。整顿吏治、摊丁入亩、创立军机处、奏折制度、开放洋禁、废除腰斩、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据载,每日勤政,仅仅4小时的睡眠时间,却还不忘云南之贡茶与改土归流之事。 (雍正图片来自网络) 据《普洱府志》记载: 清雍正七年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江内六版纳地置,属云南省。 同年八月初六日,云南巡抚沈廷正式向朝廷进贡茶叶。其中包括:大普茶二箱,中普茶二箱,小普茶二箱,普儿茶二箱,芽茶二箱,茶膏二箱,雨前普茶二匣。从此开始了普洱茶进贡的历史。 古书载,华佗对茶的评价为“苦荼久食益意思”。想必,这普洱茶之大叶种,对于日日勤政的雍正帝而言,正是醒神明思之必备良品。居家办公的上海人,既要适应办公场景的转换,又要协调工作时间的碎片化和延长化,客户与领导往往不全能换位体谅,还得克服突如其来的缺粮少菜……何以抗压?来学学雍正帝,喝茶醒神。 说起茶,就不得不提这位:乾隆皇帝。对茶虽是博取众彩,广纳贤良,却也曾经在诗中称赞普洱茶“独有普洱号刚坚”。记得这位皇帝在形容武夷岩茶之时,也曾说过“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可见,在这位帝王的眼中,这两类茶都是柔中带刚之品。 (乾隆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排队核酸,看到社区负责协调现场秩序的志愿者,见有带孩子的家长,便会询问“孩子是不是要上网课?时间来不及,你们先做。”时常觉得,中国人的“变通”无处不在,在无可奈何的疫情中,却也能有此温柔的和解之法。 再后来,道光皇帝御赐“瑞贡天朝”牌匾之事,更是让云南倚邦之普洱茶享誉全球。 要说这普洱茶的滋味在清代人心目中的地位,清末阮福的《普洱茶记》(年成书)开篇即以一言概之“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得天下之后,骑射从谋生转变成了兴趣爱好或必修课程,运动量也与日俱减。因此,消食、维生素摄取也成为了清朝皇室对普洱茶功效的需求。 作家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中记述老宫女何荣儿的回忆:"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则会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普洱又暖又解油腻。" (慈禧图片来自网络) 清人王昶在《滇行日录》中记载:“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成团,可疗疾”,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近日实行“鸳鸯锅封锁”,一分半城,先封者,未必来得及采买蔬菜,而各种外卖途径,在蔬菜类物资上,也呈现老骥伏枥之姿。 上海人的冰箱很有趣,即便临时通知封锁,总还是能搜刮出一些往日储备的荤菜:肉、蛋、海鲜,相对来说是不会马上稀缺的。 于是我们也走向了,和清代皇室相同的际遇,面对维生素和纤维素的缺乏,运动量的明显减少,从普洱茶中获取些许疗愈,则也成为了封锁期间的首选方案。 我们生活的城市病了,但会好起来的,在等待他痊愈的过程中,错过的美好,就用柔中带刚的普洱茶来解忧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gj/10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承茶文化知荼尽心少儿茶启蒙课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