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猝死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年。那一年,希腊军队在雅典附近的军事重镇——马拉松与入侵的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青年士兵Pheidippides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到雅典时,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Michel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为纪念Pheidippides,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年10月17日,在年北京马拉松过程中,两名业余选手——北京某大学学生(男,20岁)和某长跑俱乐部联队队员(男,64岁)猝死。年10月16日,在年北京马拉松上,一名业余选手(男,26岁)猝死。年5月25日在昆明举办的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10名参赛人员在赛中出现身体不适,其中1名大学生(男,21岁)在男子组半程马拉松赛进行到1小时24分钟时出现步伐不稳等情况,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高危我国运动性猝死高危年龄:30~50岁,其中40~50岁为高峰,平均年龄为33±16.53岁,男女比例约为7.2:1。

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制

脑源性1

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硬化病变的动脉、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死亡。

心脏传导系统急性紊乱2

运动员中常见的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等可能会激发心律失常发生。

心肌代谢障碍3

剧烈的、过量的运动生成大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肌起毒性作用。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代谢性坏死,而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状态、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所引起的应激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心脏停搏,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心肌相对性局部缺血4

运动时肢体血管大量扩张,冠状血管可发生一过性供血不足或心肌肥厚达一定程度后,运动时血供就会发生障碍,引起心肌相对局部缺血,心肌缺血超过30分钟,就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5

剧烈运动时人体代谢率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氧耗和冠状动脉血流量也相应增加,当冠状动脉存在病变或其他原因限制氧供时,就会引起心肌缺氧、坏死,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痉挛6

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可使其灌注不良。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运动性猝死的全面预防

虽然运动员猝死的发病率不高,但复苏成功率极低,发生猝死10min以后开始复苏者,几无生存可能。因此运动性猝死重在预防。重视体质自查,加强医学筛选和医学检测制定健身运动方案、竞技比赛前须进行医学筛选和监测,以决定是否能参与运动。包括询问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尤其要重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排除心血管异常的潜在疾患。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痛、异常心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情况,可能是运动性猝死的先兆症状,须及时排查。此外,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检查,运动前要进行医学检测,劝阻患马凡(Marfari)综合征和心肌炎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加强现场医务监督与急救工作运动性猝死病程短,发病突然,有时防不胜防,一旦出现,若在短时间内开展积极有效的救助可能有机会挽留住患者的生命。学校医疗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联合向学生、教师传授运动性猝死的急救方法,普及CPR。在开展体育比赛时要有医务人员进行现场监督,设立急救设施,配备专业救护人员。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制订事故处置预案,以便事故发生后可立即启动紧急预案,为急救赢得宝贵时间。合理的运动方案须考虑自身情况来决定运动的强度,制定合理、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运动强度是个体化运动方案的核心,可依据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数、心率和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来源:全科医学周刊

葛洪霞付源伟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gj/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