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什么好的医院是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玉米秸秆还田及栽培技术要点

第一章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富含糖类、纤维素及各种养分,易分解,对提升地力非常有利,是增加有机质的重要资源。玉米秸秆量大,谷草比约为1:1.5—1.8左右,每垧地大约十几吨。各种营养含量占干重的百分比约为:氮0.5%、磷0.1%、钾1.67%、钙0.4—0.8%、硫0.26%,其中钙和硫的含量比稻秸和麦秸的含量高,根系残留在土壤中的量约为每垧4吨左右。玉米秸秆还田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宜耕性、增加作物产量效果都非常明显。

玉米秸秆还田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整地方式是保护性耕作,即用深松后耙地,或深松一年之后采用免耕、条带耕作方法,可以大量节省整地费用,又可以加深耕层,增加土壤库容,提高有机质、增加团粒结构,充足的有机质和尽量少扰动土壤有利于蚯蚓的繁殖,因此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区都表现为蚯蚓多、地力肥沃,作物产量高、施肥少,要使农业可持续,必须发展这样的关键技术,保护性耕作将成为未来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最好的耕作技术。

由于玉米秸秆量大,如果粉碎抛撒不均匀也会影响整地和播种,尤其是秸秆成堆时会拖堆堵播种机和影响地温,因此收获作业必须抛撒细碎均匀。

保护性耕作要求地表有30%以上的秸秆覆盖,普通的轻型播种机重量不足以产生每个开沟器上有公斤以上的压力切透秸秆。发达国家全部采用免耕播种机,也就是带拨草轮和切刀的重型播种设备,一般为气吸式或气吹式,通过机械更新实现秸秆保护性覆盖田间的条件下播种质量满足生产要求。

过去我们传统的耕作方法是翻耕,把秸秆翻埋到地下,地表干净,土温高,普通轻型播种机也能实现质量可控,但地表赤祼、疏松、干燥,不仅不保墒、易失水,更为重要的是会造成严重的风蚀和雨蚀,曾经在北美、乌克兰、俄罗斯、中国的东北这三大黑土带上大量采用的翻耕技术,如今其他国家都已取消铧式犁翻耕,全部采用深松、耙地、条带耕作、免耕等先进又省成本的耕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防治土壤侵蚀效果,黑土层变薄的趋势得到扼制,地力明显提升,蚯蚓数量增加,事实证明铧式犁翻耕是造成土壤侵蚀的罪魁祸首,未来的农业必然是以保护性耕作为主,以保护土壤实现永续利用为前提,发达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吉林梨树地区属于我国的玉米带,多年来一直采用翻耕,地表祼露,风蚀严重,有的地区已经露出成土母质,土壤侵蚀治理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近年来采用免耕地表覆盖秸秆的方法,连续作了十二年,有机质增加到2.6%以上,每平方米蚯蚓余条,产量持续提高,抗旱涝能力明显增强,土壤紧实度测量结果是0—40厘米土层7—10公斤/平方厘米,非常适合作物生长,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增产潜力,增产幅度5%以上,用肥量已经减少了1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整地成本,这些成果的取得再次证明:保护性耕作值得推广,也必将成就可持续农业,更蓝的天、更清洁的水、更肥沃的土地必将依靠保护性耕作才能得以实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成功的前提是秸秆抛撒均匀,否则整地和播种都会困难重重。而整地则需要深松设备,这是加深耕层的关键。目前本地区玉米收获时多采用直收技术,直收的接粮车多为公路运输用的大型翻斗车,自重20余吨,加上粮食总重超过40吨,轮胎是跑公路用的高压胎,对农田压实非常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建议发展低压宽轮胎的专用接粮车,减少对耕地的辗压,逐渐取蒂大型翻斗车进农田,保护好耕地,这样深松一年就可以持续几年不用深松,用耙地或条带耕作、免耕方法就可以实现播种达标、出苗整齐、生长良好。深松是加深耕层、疏松土壤的技术,每隔几年用紧实度仪器测量如果过实可以再深松一次。北方寒冷地区尤其适合条带耕作技术,苗带上的秸秆被清理干净,苗带土温高、干爽、疏松,有利于播种和出苗,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吉林梨树地区采用搂草机清理出50厘米种2行玉米的方法,也是一种条带耕作。

地表有秸秆需要重型播种机,并且配有切刀和拨草轮,这样才能切透秸秆,并把苗带上的秸秆清理到两侧,苗带干净土温高,有利于播种和出苗,这是秸秆覆盖技术最重要的环节。

玉米虽然耐连作,但不能多年不轮作,一定要与豆科作物轮作,提高地力、避免养分偏耗和病虫害增加。

秸秆还田几年后地力增加,应该减少肥料用量,尤其是氮磷肥可以适当降低,近几年其他农场和本场所做的玉米茬种大豆不施肥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产量表现良好,说明玉米茬残肥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的轮作是基本制度,正规的农业是通过轮作和减肥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肥料,提高种植收益。

第二章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轮作

1.1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有深松基础的,未施用过对玉米有害的长残效农药的地块。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疏松通透,表层细碎,无犁底层。

轮作是不增加成本,提高产量和减轻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玉米适合与大豆或经济作物轮作,轮作对解决玉米茎基腐病、穗腐病、玉米螟非常有效。

1.2保护性耕作

秋季整地:前作收获后应用打茬机处理秸秆,进行秸秆还田。秋深松深度在35厘米以上,耙细整平,秋起㎝大垄,推广秋施肥:底肥全部秋施或部分秋施,确保施肥深度15cm以上,镇压保墒。

前作玉米茬、大豆茬或其它作物茬口,收获时进行秸秆粉碎抛撒,玉米秸秆用地面秸秆粉碎机处理,使秸秆长度小于10厘米并均匀覆盖地表。以深松方式秋整地,深度35厘米以上,耙细整平,秋起㎝大垄,垄上种植双行。

推荐保护性耕作方式:一是地表秸秆覆盖→深松、耙地→秋起cm或cm大垄,镇压后垄体高12cm~15cm。二是土壤紧实度适合作物根系发育,不进行深松,直接耙地15~17厘米碎混秸秆,地表留30%左右的覆盖率以解决风蚀和雨蚀问题。三是前茬有深松基础,土壤疏松,地表覆盖秸秆后在秋季用条带耕作施肥机施肥并把苗带秸秆清理到两侧,第二年春季在苗带上只播种不施肥。

“秸秆覆盖+深松”可以防风蚀雨蚀,防止表土板结,增加雨水渗透量,增强抗旱涝能力。用土壤透度计检测土壤紧实度小于20公斤/平方厘米,则不需要进行深松节省成本。翻耕作业幅窄,机车轮迹压实面积远高于深松整地,易使耕层底部土壤压实。翻耕地表干净,土温高利于出苗,但地表有墒沟,不平整,作业成本高,地表无秸秆加重风蚀和雨蚀,是黑土地耕层变薄的直接原因。

收获时抛撒作业要避免意外停车以防车后秸秆成堆,秸秆分布不均影响出苗率。大豆和其它作物秸秆量少,不会影响整地和播种质量。早熟矮秆玉米品种对提高还田质量和保证下年播种质量有利,且收获早有充足的整地时间。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就是深松和秸秆覆盖地表30%左右,避免翻耕和旋耕。深松可有效加深耕层,只要秸秆粉碎抛撒质量合格,地表留有30%左右的秸秆,既解决了还田问题,又解决了风蚀雨蚀和地表板结问题。翻耕虽然埋压秸秆效果好,地表干净,但地表有墒沟,不平整,深松和耙地后田面平整,起垄后的平整度比翻后耙地的效果更好。

为保证秸秆还田质量,收获时要围绕秸秆粉碎质量,及时检修底刀和抛撒器,及时更换损坏部件。作业中防止意外停车,以免车后秸秆成堆。玉米品种最好选择早熟品种,矮秆早熟,秸秆量小,对提高还田质量和保证下年播种质量有利,收获早有充足的整地时间。高秆晚熟玉米品种要进行化控,防止秸秆量过大影响还田效果和整地作业。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有机肥还田,在秋整地前把粪肥或有机肥施于田间,或在秸秆上撒尿素再进行整地。

应尽量扩大秋施肥面积,春季施肥深度受土壤条件和播种精度要求影响,往往较浅,秋施肥可以满足施肥深度,对提高播种质量有利。

2种子准备

2.1品种选择

采用通过黑龙江省审定的玉米品种。以当地生育期的中早熟品种为主,品种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10℃活动积温少℃。品种要适宜全程机械化栽培,株高cm~cm左右,结穗高度80cm~cm。

2.2精选种子

播前对种子进行机械分级精选,达到种子粒型均匀一致。种子纯度大于98%,净度大于98%,发芽率大于95%。选好后晒种2~3天。

2.3种子处理

2.3.1防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含吡虫啉的种衣剂拌种。或播种时用噻虫胺拌肥。

2.3.2种子包衣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将kg种子用40%卫福ml~ml加水1.6L,或35%的多克福种衣剂1.5L~2.0L进行包衣。2%立克秀湿拌种衣剂ml~ml/kg种子或5%穗迪安g/kg种子加水1L~1.5L加益微ml。

防治玉米茎基腐病,选用2.5%适乐时ml~ml/kg种子或3.5%满世金悬浮种衣剂ml~ml/kg种子,加益微ml。也可选用锐胜(70%噻虫嗪)+满适金(2.5%的咯菌腈、1%的精甲霜灵),或选择高巧(吡虫啉)+立克秀(戊唑醇)拌种。

3播种技术

3.1适时早播

在3月末土壤化冻后,秋起垄地块镇压保墒。播期确定:在5cm耕层温度稳定通过5℃时硬粒型玉米开始播种,5cm耕层温度稳定通过7℃时马齿型玉米开始播种。土壤含水量白浆土28%以下,黑土在30%以下。本场正常气温条件为4月24日~5月10日。

3.2播种机械

格兰、大平原、马斯奇奥、满胜、库恩等精量播种机,播种速度6km~8km/h。

3.3合理密植

密度:早熟耐密植品种保苗株数达7.5~8万株/hm2;中熟较耐密植的品种保苗株数6.5万株~7.5万株/hm2;晚熟不耐密植品种保苗株数6万株~6.5万株/hm2。

3.4栽培方式

大垄密植或小垄密植栽培方式:大垄行距cm(或cm),垄上双行65cm(或55cm)。

3.5播种及镇压

播种深度为镇压后3~5cm为宜,如果播期早、土壤湿应保持深度在3厘米左右,以免粉籽或苗弱。播种深浅均匀一致,覆土厚度一致,以保证出苗时间集中、出苗整齐。平作时如果土壤过暄可在播前镇压一遍,播种同时利用精播机上的镇压器镇压,播后土壤不过份干燥一般不必再镇压。垄体疏松怕播后垄体失墒,或坷垃过多时可根据墒情适度镇压,既要防止垄体过松失墒,又要防止镇压过度板结。

土壤湿时,要等表土风干1厘米后再镇压。禁止湿压,湿压表土板结不利于保墒和幼苗出土。表层有风干土起保摘作用,镇压强度要根据土壤坚实度和水分确定,不宜过实,防止土温低影响根系发育

4施肥技术

4.1施肥时期

秋施肥在秋季起垄时施入垄内10~15厘米,种肥在播种同时施入,追肥玉米5~6展叶期施入,叶面肥在玉米苗期机械喷施、大喇叭口期、抽雄初期飞机航化喷施。

4.2施肥用量

施肥纯量kg~kg/hm2(缺锌的地块增施5kg~10kg/hm2锌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含量与经验施肥结合)确定氮磷钾及微肥的使用量,一般土壤类型N:P:K比例为:草甸黑土2~2.3:1:1~1.2;砂壤土与白浆土2.2~2.5:1:1~1.2。二九一农场推荐施肥比例为2.3~2.5:1:1.2。

4.3秋季施肥

秋施肥时间:在封冻前,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施肥。磷钾肥占其总量的50~%左右;氮肥占其总量的30%左右。秋施肥重点是磷肥深施,春季施肥深度受播种影响,很难达到15厘米,通过秋深施肥可提高磷肥利用率。

4.4种肥侧施

种肥分层侧深施,施于种侧5cm,三分之一种肥施于种侧下8cm~10cm,三分之二施于种侧下12cm~15cm。施肥量:垧用二铵公斤左右。已经有秋施肥的,每垧纯磷不到65公斤的,要在种肥中加磷肥。种肥中的氮肥占总量的20~30%左右,其余70~80%做追肥。钾肥为总量50%左右,留50%追肥。

4.5拔节追肥

玉米5~6片展开叶期,追于株侧15cm~20cm,深度8cm~12cm,氮肥用量的50%~60%。开沟追施,覆土厚度6cm以上,中耕培土。也可在垄沟内追肥,靠封垄时的回土埋肥,不培高垄,保证埋肥效果。推荐追肥每公顷公斤左右的尿素和一部分钾肥。

4.6叶面肥

根据土壤和植株养分测试结果,判断植株是否缺素,并确定各种养分用量,喷施2~3遍叶面肥。

第一遍结合苗期药害或虫害情况,用生物杀虫剂或内吸性杀虫剂加叶面肥(不用有机磷类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建议:尿素7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锌肥g/hm2+含SOD酶的生物菌剂(如:益微或益普)+米醋毫升。建议杀虫剂用吡虫啉或森得宝(阿维·苏云金杆菌)。

第二遍大喇叭口期,用复合叶面肥(包括氮、磷、钾、微肥等)或尿素7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锌肥g/hm2,采用地面喷雾机。

第三遍抽雄初期结合防治玉米螟用磷酸二氢钾3kg/hm2+锌肥g/hm2+硼肥g/hm2+含SOD酶的生物菌剂(如:益微或益普)+米醋毫升。采取航化作业或高地隙喷药机作业。促早熟、增产提质,增强抗逆能力。

5田间管理

5.1中耕

中耕管理3次,前2遍用杆齿或双翼铲,最后1遍用培土铲培土。在玉米0~1展开叶期进行第一遍深松、增温、保墒、松土、灭草作业;在玉米2~3展开叶期进行第二遍中耕灭草作业;在玉米4~6展开叶期进行第三遍中耕追肥作业。

中耕以不伤根和防止跑墒为前提,根据墒情和土壤情况确定犁型及作业时机、深度,严防压苗、埋苗、豁苗、过度端垄造成透风失墒,影响苗期发育甚至死苗、断条。

如果天气干旱或土壤板结,要选择带刀刃的深松杆尺,带护苗器,防止端大土块和压苗,以保墒为中心,存在跑墒风险的地块要浅耕。

春季低温多雨,可在播后未镇压前中耕,深度20厘米左右,中耕后镇压,防止端垄跑墒,提地温。镇压时土湿要等表土风干1厘米再镇压,防止表土板结。

保护性耕作地表有30%以上的秸秆覆盖,上年有较好的整地基础或土壤疏松,土温高,没有淹渍情况,可不进行中耕。防止中耕后保苗数降低或因中耕不当造成跑墒、埋苗,田间生长不齐。

5.2抗旱

玉米拔节前生长中心以根系为主,地上部分发育较慢,遇一般旱情可不必喷灌,利用秋深松加深耕层,可促进根系下扎,对后期发育和防倒伏有利。播后湿压,土壤板结的地块要进行浅中耕,创造活土层,弥缝封墒抗旱,中耕要带犁刀和护苗器,以不跑墒、不端垄、不压苗、破板结为标准。

我场旱田影响产量的主要灾害是旱灾,重点是抽雄前20天至抽雄后10天遇严重旱情时(土壤水分12%时,白天叶片卷曲,晚上能恢复正常),需要喷灌。这段时间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每次喷水量不超过30毫米,使土壤含水量达到25%~28%。水温过低应分次喷灌或减少喷水量,防止冷害。

5.3叶面肥

我场玉米产区多为碱性土壤,硼、锌有效性低,应以叶面肥方式补充,建议在玉米拔节前或抽雄期叶面喷施,配方:每公顷用尿素7.5公斤+磷酸二氢钾2.5公斤+锌肥1.5公斤+硼肥0.5公斤。同时加入含SOD酶的生物菌剂(如:益微或益普)和米醋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在苗期喷叶面肥时可与防斑须蝽、灰飞虱相结合,防止传染病毒。建议用吡虫啉或噻虫嗪、阿维菌素等药剂,苗期不使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以免与除草剂发生颉抗,产生药害。

抽雄期叶面肥可与防玉米螟相结合,叶色浓绿不必加尿素,应以磷酸二氢钾、锌、硼为主,加入杀虫剂时要用米醋把溶液调成酸性,每公顷米醋用1公斤。建议杀虫剂为吡虫啉和森得宝等生物杀虫剂。

5.4化控防倒

玉米6展开叶期株高超过70cm,雨水多、密度大、旺长田块,品种抗倒能力弱,植株高大,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应采取化控防倒措施。6片~8片展开叶期化控,采用玉黄金ml/hm2叶面喷施。壮根壮秆,降低穗位下两节节间长度。苗弱、苗稀、生长不良的地块不能使用化控剂。

不建议在抽雄期使得化控剂,以防影响授粉和过分缩短穗上节间,造成郁蔽,影响光合作用和通风。

6玉米植保

6.1草害控制

6.1.1播后苗前封闭除草

播种镇压后及时喷施除草剂,药剂:90%乙草胺(禾耐斯)、莠去津、金都尔、异丙草胺、噻酚磺隆等药剂。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部分阔叶杂草。

6.1.1.%金都尔1.35L~1.65L/hm2+75%噻酚磺隆可湿性粉剂30g~40g/hm2。90%乙草胺乳油1~0毫升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0~0毫升+75%噻酚磺隆水分散粒剂20~40克/hm2。

玉米出苗前如果部分早春杂草已出苗,可用41%草甘磷异丙胺盐水剂0~0毫升/hm2全田喷施。施药应在玉米出苗4天以前,玉米拱土期或土壤出现裂缝,禁止施用草甘磷。淘汰2.4-D丁酯封闭除草。

盐碱土、沙质土、低洼易涝地不推荐使用噻克津土壤封闭,以免发生药害。

6.1.1.2苗前土壤处理注意事项: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避开周围敏感作物,防止药害,喷雾机喷液量应在L/hm2以上。建议采用高标准Teejet°角喷头,喷洒均匀,不重不漏,作业速度6~8公里/小时。施药时间宜早不宜迟,防止因降雨而误农时。要求风速小于4米/秒,空气湿度大于65%,温度低于27℃。

6.1.2苗后茎叶处理除草

6.1.2.1苗后茎叶除草剂: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苯吡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禾本科杂草三叶以前,阔叶杂草2~4叶期,玉米苗3~5叶期。

6.1.2.2主要配方:苗后玉米3~5叶期,每公顷用克/升硝磺、莠去津悬浮剂0~毫升。或40%福分(磺酮莠)悬浮剂4L/hm2苗后茎叶喷雾。

苗后玉米3~5叶期,每公顷用40克/升烟嘧磺隆悬浮剂~1毫升+38%莠去津1.5L/hm2。

苗后玉米3~6叶期,每公顷用有效成分8g~10g/hm2噻酚磺隆,在阔叶杂草2~4叶期施药,可防治大多数阔叶杂草。

防阔叶草也可选用苯达松、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

苗后玉米3~5叶期,每公顷用40克/升烟嘧磺隆悬浮剂~0毫升+10%硝磺草酮悬浮剂~0毫升+38%莠去津悬浮剂1~0毫升,叶面喷雾。

苗后玉米3~10叶期,每公顷用30%苯唑草酮悬浮剂75~毫升/公顷+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克/公顷。苯唑草酮对玉米不同叶龄、不同品种均比较安全。苗龄超过5叶,狗尾草较多,糯玉米、甜玉米、爆裂型玉米、制种田建议使用苯唑草酮(苞卫),确保安全和除草效果。

6.1.2.3茎叶处理注意事项

6.1.2.3.1硝磺、莠去津对玉米田多数一年生阔叶杂草、多年生难治阔叶杂草苣荬菜、剌儿菜和3叶期前的禾本科杂草都有较好效果,对狗尾草、金狗属草、野黍效果一般。硝磺、莠去津对甜菜有残留药害,超量使用可能导致后荐向日葵、芸豆、大豆等作物药害。

硝磺草酮不可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混用,施药前后7天不能使用上述两类杀虫剂,避免产生药害。

6.1.2.3.2烟嘧磺隆对5叶期以前稗草有很好防治效果,对狗尾草、金狗尾草、卷茎蓼有一定防效,对野黍和阔叶杂草防效较差。

烟嘧磺隆不可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施药前后7天使用有机磷类农药也易造成药害。烟嘧磺隆只能在3~5叶期使用,干旱年份用低量,烟嘧磺隆在不同类型玉米上的安全性规律为:马齿型>硬粒型>糯质型>甜玉米。

6.1.2.3.3防除苣荬菜、苘麻等阔叶草可加苯达松、氯氟吡氧乙酸,不推荐在玉米苗后使用2.4-D类除草剂防除阔叶草。玉米4叶1心期以后严禁用2.4-D类除草剂,尤其是硬粒型、糯玉米、甜玉米、爆裂型玉米,易出现畸形、折茎、缺苗断条,或心叶无法抽出,不能抽雄,减产严重。

6.1.2.3.4玉米田苗后除草药剂易对其它作物造成药害,有条件的应设置专用施药设备,与大豆田、马铃薯田苗后除草施药机械分开,严防施药设备清洗不彻底,造成除草剂药害。

6.1.2.3.5苗后化除喷液量L/hm2左右,选无风或风小(不大于1级风)的天气,清晨或傍晚施药,上午8时至下午15时尽量不喷药。要求风速小于4米/秒,空气湿度大于65%,温度低于27℃。干旱条件下施药应加入植物油或有机硅助剂提高除草效果。苗后茎叶处理不能使用圆型喷头,必须用扇形喷头(15型)。

6.2虫害防治

6.2.1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

用噻虫嗪、艾美乐、吡虫啉拌种(如高巧、锐胜),或用带有诱剂的杀虫剂出苗后地表喷施,也可用噻虫胺拌肥。

6.2.2灰飞虱、斑须春、蚜虫防治

用种子重量0.1%的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浸种,防苗期蚜虫、飞虱等。苗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倍液。蚜虫要在发生初期叶面喷药,采用高地隙机车或航化方式。

6.2.3粘虫防治

6月中下旬,如果突发粘虫,平均百株玉米有5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剂用量ml~ml/hm2,10%阿维高氯0倍液,或25%氰戊.辛硫磷0倍液防治。

6.2.4玉米螟防治

生物防治: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活虫80头。有机玉米用高压汞灯防治:时间为当地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每晚9时到次日早4时,小雨仍可开灯。赤眼蜂防治:于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放蜂一次或两次,每公顷放蜂22.5万头。

药剂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或抽雄初期飞机航化作业,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ml/hm2或2.5%功夫或2.55%敌杀死或5%来福灵ml~ml/hm2叶面喷雾。

6.2.5玉米虫害综合防治

苗期用10%吡虫啉ml/hm2防治苗期害虫;喇叭口至抽雄初期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ml/hm2+10%吡虫啉ml/hm2或70%吡虫啉30克/hm2防治玉米螟与蚜虫。或采用森得宝(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防治。

6.3病害防治

6.3.1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心叶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克/升氟硅唑乳油37.5毫升/公顷,或25%丙环唑乳油毫升/公顷,或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毫升/公顷,隔10天喷一次。对感病品种9~10展开叶期提前预防,根据病情可连续喷药2次~3次,药剂要轮换使用。

6.3.2细菌性茎腐病

多雨年份注意防治细菌性茎腐病,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有预防效果;发病后喷洒农用硫酸链霉素0倍液喷施。

6.3.3瘤黑粉病

轮作是提高防病效果的根本途径,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2~3年;培肥地力,提高玉米抗病能力。秋季秸秆还田可深翻土壤,减少初浸染源。同时要选择抗病品种,选用立克秀(戊唑醇)或满适金(咯菌腈·精甲霜灵)拌种。加强水肥管理,干旱年份抽雄前后适时灌溉。及时防治虫害,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

6.3.4穗腐病

通过正规轮作和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提高玉米抗逆能力。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防治玉米螟、双斑萤叶甲。合理设计密度,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等措施减少穗腐病的发生。

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每隔7天喷1次。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对水75~公斤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喷施。视病情防治1~2次。

7收获

7.1站秆脱水机械直收

推荐采用中早熟品种适期早播,使玉米开花至生理成熟有60天时间,确保生理成熟。当玉米含水量小于30%时,采用直收脱粒,粉碎并抛撒秸秆。

7.2机械摘棒晾晒脱粒

玉米成熟后籽粒水分30%左右时,采取机械下棒,晾晒籽粒水分低于20%~25%左右脱粒。下棒机要带底刀粉碎秸秆,为秸秆还田做准备。

7.3秸秆还田和秋整地

收获机车必须严格检修秸秆抛撒装置,严禁出现只管收获不管秸秆抛撒质量的现象,底刀和抛撒器要勤修勤检查,确保秸秆粉碎抛撒质量。收获后如果田间秸秆长于10厘米的比例较大或玉米茬高于20厘米,影响秋整地时,先用打茬机将秸秆残茬粉碎抛撒,秸秆长度10cm以下,抛撒均匀。

深松要达到35cm以上,保证掺混秸秆的质量合格,扩库增容,疏松土壤。深松方向与垄向呈35度角,不重不漏,到头到边,严禁留生格,地头打起落线。确保70%左右的秸秆混拌于20厘米耕层内,地表留有30%左右的秸秆覆盖,防风蚀雨蚀和地表板结。

深翻要打地枕线,离地边留出4圈翻幅的长度用于拖拉机调头。地枕线两边要用内伏法,确保地头整齐,深浅一致,不留生格,深度25厘米以上,扣伐严密,翻埋秸秆质量合格。需要带副铧的要调整副铧位置,提高翻埋秸秆效果。翻地不宜连续进行,防止形成犁底层,降低抗旱涝能力和降低防风蚀雨蚀能力,应与深松交替进行。精播机带有清草设备可以尝试淘汰翻地,采用深松与耙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加深耕层,提高增产潜力。

深松可采用联合整地机或薄臂弯刀式深松机,深度保证达到35厘米以上,松后耙地。如果土壤松暄,可以直接采取耙地措施,把秸秆混拌于17~20厘米土层,地表留有30%左右的秸秆覆盖,防止风蚀和雨蚀。

深松或深翻后根据墒情确定耙地时机,禁止湿整地,重耙两遍后及时起垄和秋施肥作业。起垄作业要采用GPS导航系统,百米弯曲度不超过10厘米,秋施肥确保施肥深度15~20cm,不重不漏,抚好垄形,封冻前镇压。

注:技术要点中所推荐的药剂及药量,请广大种植户根据实际情况及药剂生产厂家及含量,按使用说明书科学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gj/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