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茶是贵州高原上一种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可以吃、可以喝;可以防病、可以解渴;可以滋养生命、可以净化心灵,所以,茶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今天,拨开云雾之后,仍能捕捉到茶的身影,人们发现:每一片茶叶都在讲述关于贵定的故事,古老的,神秘的,美好的。在我们贵定县云雾镇有一种习俗,人的一生中在重要时刻要洗三次茶浴:满月当天、婚礼前夜和去世之后。给出生百天的婴儿洗茶浴,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相关脏器的功能,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祛病强身效果,寓意着今后一生平安。镇上哪家女儿出嫁了,都要用茶汤沐浴,可保今后幸福安康。新娘的母亲还会亲自到茶山上挑选一块茶园作为嫁妆,希望她日后把产业越做越大,被称为女儿茶。为了延续产业,这样的风俗流传了上百年,而为逝世的人用茶水擦洗全身,据说既能寄托亲人的哀思,还能让逝者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去到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多年前迁徙到云雾的海葩苗民,他们是弄海人,却从未见过海,而他们善山珍,种茶制茶,为茶而居,为茶而生。茶成了海葩苗民一生的守望。从18岁开始学种茶、炒茶的潘英翠,今年已经做茶第30多个年头了,年,潘英翠获得都匀市年度炒茶技能比赛最高奖“金手指”奖。她的丈夫雷邦林也是手工炒茶能手,年,获得了手工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夫妇俩获得的各种获奖证书贴满了一面墙壁,而他们的一对儿女却在外打工、读书,空有一身好手艺的潘英翠夫妇苦于无人继承。潘英翠(左一)和她丈夫大部分的农村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和过程,上大学、进城市、求职、在城市工作。无穷城里的月光能否把梦照亮,他们都继续穿行在钢筋水泥之间,从普通的打工人到蓝领再到白领,致力于房奴向中产的进化。潘英翠的大女儿雷敏最初在贵阳一家公司打工,离家有多公里。某天她突然发现父母老了,愧疚顿生,于是放下城里的生计,回家参与茶园的劳作,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她说,从前不觉得有座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我们寨子里,几乎家家都有训不完的地、采不完的茶。后来,山坡上全都被用来种茶,现在村里面的茶园已经成为中国云雾山茶叶公园。回来后,才知每到茶季,父母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要忙着和时间赛跑,今天不把冒出来的芽头摘下,会有更多的芽头长大。要么浪费了它,要么摘下它,种茶人可看不得芽头留在茶树上。冬天怕大雪,春天怕温度不够茶冻着,温度太高怕芽头焦掉,出来晚了又怕市场行情不好,这么点茶园,牵肠挂肚得跟自己孩子一样。过去的煎熬不曾分担,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懊伤,只能通过做点什么来获得弥补。于是在雷敏的鼓动下,二弟毕业后就直接回家帮助父母管理茶园学习手艺。如今漂亮的雷敏是高级茶艺师,也是他们家的“形象大使”,身穿苗族盛装的照片被印在他们夫妻共同的名片上。儿子也已考取了茶叶加工证,开始向父母学习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再过若干年,潘英翠家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茶世家了。勤劳致富的潘英翠夫妇,花了30多万在云雾镇上盖起了二层小楼,上下多平方米,利用后院建了一个手工茶叶加工厂,每到春天,新老客户蜂拥而至,将他们夫妇炒的茶悉数买走,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雷敏)找一份喜爱的工作,去赚钱;找一个向往的地方,去生活;找一个暖心的人,去相爱。陪伴家人最大的感悟是对生命的珍惜,雷敏姐弟回归茶园,学习技艺,每天陪父母在一起,传承就意味着延续。历史和时光造就了故事,故事成就了风景。风景背后,是茶的影子,也留下了茶人们的身影。每年一到茶叶开采时节,人们都会看到,有数万早早上山,晚晚下山的老人们,也有很多放学后提着竹篮,欢快跃动在茶园中的稚嫩小孩,组成了茶山上一道靓丽风景线。这道风景线是10多年来,数万茶农、茶人辛苦劳作、不懈坚持、传承茶产业发展的结果。有不少像潘英翠家一样,茶农因茶脱贫、因茶致富,一直是让贵定引以为傲的事情。贵定县从成立茶产业发展机构开始,一批批干部走上茶产业发展的岗位,参与推动见证了近年来贵定茶产业的快速成长,在此过程中,让他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人的热爱和眷恋成就了这片茶叶,也正是这些年的坚守才成就了今天这一片绿色。我庆幸自己在人生的中年,能与众多茶人们脚步合拍,追随他们的步履,尽力为贵定茶的发展做一点小事。我也庆幸自己迎合时代的召唤,及时走向茶山,回归田野,与制茶大师心心相印。能在我们本土,为宣传家乡的云雾贡茶出一份力,我已足矣!作者(左一)和茶农交流不论是传承了几百年的茶浴也好,或是神秘的女儿茶也罢,亦或是传统手工制茶的传承,我相信,终将会成为一首歌,一首动听的山歌世代相传,世人传唱。

?作者:杨芹

?制作:周城杰

?一审:周城杰

?二审:石银超

?三审:李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jb/1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