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刘听说我在找一本已经不再出版的书,他说可以借给我,不过要我自己去他家找。看到小刘的书房,我知道他为什么让我自己找了:一个偌大的书房里有两个大书架,每个书架大概有几百本书,书房的书桌上、地板上堆的都是书。书桌上、书的封皮上落了一层薄灰。看来你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来书房看书了?我问小刘。小刘说,一开始,书还不是很多的时候,喜欢在书房看书,一本书,一杯茶,会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带来的岁月静好。书越买越多,好多来不及看了,心里就觉得欠着什么;也有好多买了后悔的,但也不想丢弃或送人。慢慢的,就抵触来书房了,好像怕见到那些书。再后来,还是不停地买书,心里想着,等有时间就会看了。感觉书到了自己的书房就可以了,即使不看,心里也踏实。后来就越发地不来书房了。其实,好多人和小刘一样,因为心里焦虑或留恋或拖延等各种原因,而有意无意地囤积一些物品,反过来也因为这些物品让自己的生活进入一个怪圈,影响了生活的日常或对自我的判断。我送给了小刘一本书,山下英子的作品《断舍离》,这本书能够帮助小刘从这种不良循环中逃脱出来,留下需要的,清理无用的,重新建立和书的关系,回到自己认为最舒服的状态。《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说,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也就是说,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最后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01、一个人能够从自己使用的物品中认识自己,逐渐去用和自己更相配的物品,这种改变是一个好的开始。小惠生日的时候,大学同学兼闺蜜送她一件浅粉色羊绒披肩。回到家小惠把披肩原封不动地放回盒子里,放在衣柜的最里面。又过了几天,大学同学聚会。小惠想起那件羊绒披肩,又轻又软又暖和颜色也漂亮。小惠平时带的是一条黑色的羊毛围巾,还有几条别的颜色围巾有点旧,小惠已经不喜欢了,但弃之可惜,就一直留着了。最后,小惠还是选择了黑色的羊毛围巾。聚会上闺蜜问,那件披肩你怎么不用啊?不喜欢么?那件羊绒披肩很配你呀!小惠回答,非常喜欢呀!觉得带着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反正我还有好几条可以用的。仔细分析起来,在小惠的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配不上羊绒围巾,自己还没达到那个水准呢”,小惠的真实想法,通过物品反应出来了,那几条旧围巾更适合自己。她贬低了自己。如果她意识到了,她就会把几个旧围巾处理掉,然后围上羊绒围巾,慢慢的就会觉得自己和这条羊绒围巾很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人能够通过物品看到自己很重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说过,“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有所察觉后,人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让自己变得快活。”02、一个人能够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领悟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房间达到整理自己混沌生活的效果,是断舍离的神奇之处。刘颖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可是她的家完全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样子。当初结婚的时候,张颖是家庭主妇,尽心尽力地做家务也得不到丈夫的认可。后来,刘颖成为了室内设计师,她发现,在家庭之外自己也有能够得到认可的地方。不过,与对待工作的态度相比,对待家务事她却是越来越敷衍了,生活用品随意堆放得到处都是,有些地方甚至都下不去脚。终于有一天,她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在家庭中的不被认可就像淤泥一样把自己捆住了动弹不了,张颖想着挣脱出来。她开始断舍离,脚踏实地一点点收拾整理自己的家,把自己当下需要的、舒服的并和自己匹配的物品留下,其余一些送人,还有一些就直接丢弃了。原来回到家里,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刘颖一看就觉得累得慌;现在家里是一尘不染,每天推开家门就感觉,还是自己的家里最放松啊。堆满杂物的家让人窒息,无用的被忽略的物品好像没有了生命,人回到家也会想着逃离。断舍离以后,家里的空间大了,光线和新鲜空气也进入其中,加速了生活的代谢和循环,能量和运气也随之而来。无用之物清理了,就好像把人心里的垃圾也清理了,人就快乐了。就像《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说的,“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03、在断舍离中,“断”是截断物品来源,只要把握住原则,就能做好这一点;“离”是指在头脑中已经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当下需要才会使用而不是占有;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其实在做的是“舍”的工作,《断舍离》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法:第一、断舍离的“舍”其实就是减少物品,首先要考虑的是我和物品的关系。确定好原则,即“我”和“当下”两个词。经济学里有个二八原则,意思是留下二成的物品就足以应付目前的生活。那么这样留下的20%的物品一定要严格遵守原则进行,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舍”的过程中留下的是“我”需要的物品,主语是我而不是这个物品(能不能用);“当下”是指现在需要的物品,而不是将来会需要的物品。这个原则非常重要,最后留下的物品只是我当下真正必需又喜欢的物品。第二、为了让断舍离开始得顺利,确定突破口非常重要。比如什么时间开始,要用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从那些物品开始等等。从现在开始,看现在有多长空闲时间就用多长时间。从一个重要但不大的空间开始,一个在这段空闲时间里可以整理完的空间,哪怕只有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或者一个钱包。开始非常重要,迈出了第一步,有了成就感,走下去就会很顺利。也可以考虑我通过断舍离想获得什么,来考虑场所,比如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就选玄关或者是选择让自己运气上升就选卧室等等。从清理怎么看都是垃圾的物品开始是最佳目标,因为不用纠结选择;把精挑细选的东西留下来;把自己用不着的物品可以送人,要说“请收下”。从最容易开始的地方开始,接下来目标和时间安排就会越来越明确。《断舍离》书中说,“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第三、弃用的物品不用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jb/1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