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此,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今年其主题延续以往,呼吁人们“精准测量,控制血压,健康长寿”。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班、熬夜、过度劳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中青年人的常态,而节假日后工作压力的骤然加码,又是对中青年人的极限施压。高血压群体年龄的年轻化已成事实,令人心痛的猝死事件正频繁光顾向来被视为低风险的中青年人群。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有效管理俨然是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源性机制在高血压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血压治疗中干预的重要靶点。

王继光教授“世界高血压日”寄语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带来多重危害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中。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年龄<40岁的高血压患者相对于同年龄层正常血压人群,有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证据者比例高达64%!

这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压,其一方面能够直接通过血管收缩、血管紧张度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另一方面还可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进一步地导致血压持续升高,以致平日血压控制尚可的高血压患者出现明显的血压波动,而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交感神经激活,形成恶性循环。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心血管疾病

不仅是血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还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和猝死。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容易直接导致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增加,造成冠状动脉内压力和应切力增加,易使斑块破裂、出血,还可使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及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冠脉血栓的形成,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还会使儿茶酚胺浓度显著增加,通过一系列的酶促作用,发生连锁的瀑布反应,对多种离子通道产生广泛的危害作用,导致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并且还可室颤阈值降低,从而表现为室性和室上性的快速心律失常、猝死。

需要注意的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人群存在多种征象,其中心率的变化最易被观测,因此心率被视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窗口”。

大量研究也证实,心率是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致命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Framingham研究对例35~74岁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随访36年,发现在校正年龄和收缩压水平后,高血压患者心率每增加40次/分,其全因死亡率男性增加%,女性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68%和70%!

抗击交感活性,β受体阻滞剂降压、护心、防猝死

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阻断升高的交感活性、降低心率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青年人群,治疗性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进降压药物的疗效,从而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应尽早启动。具体措施包括限制钠盐、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体育锻炼及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另一方面,在降压药物抉择方面,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对于高交感活性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80次/分)建议首选β受体阻滞剂,同时对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也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

而众多β受体阻滞剂之中,美托洛尔已被多项临床证据力证具有充实的降压效果以及确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针对高血压一级预防的MAPHY研究发现,美托洛尔相比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使总死亡率降低22%,心源性猝死减少30%,冠脉事件减少24%,美托洛尔长期使用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22%,猝死风险30%。

此外,GoteborgMetoprololTrial第一次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积极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36%;MERIT-HF研究则表明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美托洛尔能使总死亡率降低34%。

小结

血压管理是每个年龄段都需要注意的事,特别是中青年,生活压力大,极易导致饮食、作息不规律,进而血压升高,甚至导致猝死。正值世界高血压日,再次呼吁广大群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jb/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