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流行季来势汹汹,各位家长准备好了吗
夏天来了,天气热起来了,一年一度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流行季来了,最近在门诊看到很多口腔疱疹的孩子,家长们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来一篇科普文,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导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是肠道病毒(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两种不同疾病。两者之间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两病均多见于5~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均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多种途径感染,所以家庭预防的关键是要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两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均可引起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其中手足口病危害性高于疱疹性咽峡炎。 临床表现 两病潜伏期均为3~5天,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热程2~4d,可伴其它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 手足口病临床分为5期,包括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疱疹),可伴其它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多数患者止于此期,预后良好,一般1周内痊愈。若病情进展,累及中枢神经、心肺系统则各有相应器官功能障碍表现,病死率亦随之升高,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3期(即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传染性 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患病,但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手足口病危重型提示指标 (1)持续高热:体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次/min)、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s)。(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为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因此不能用于治疗两病。疱疹性咽峡炎发展为重症少见,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a减轻口痛症状,高热者予退热治疗,惊厥者予镇静治疗,酌情补充离子和水分,保证充足休息等。手足口病一般治疗同疱疹性咽峡炎,其他治疗需根据患儿临床情况予相应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比如甘露醇降颅压、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机械通气支持呼吸、血液净化减轻儿茶酚胺和炎症因子风暴、体外膜肺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J].传染病信息,(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57(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ry/9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与食物无关的3种调节胰岛素的方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