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套外地词 http://m.39.net/pf/a_5837445.html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

男,41岁。高血压10余年,加重1个月,突感头晕,伴心悸,不能入睡,休息后不缓解。24小时动态血压/mmHg,最低/76mmHg。

图1A

图1B

图2A

图2B

图3

图4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腹部CT平扫(图2-4-1A),右侧肾上腺肿块(大箭)及左侧肾上腺结节(小箭),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右侧肿块大小约33mmX41mm,左侧结节大小约15mm,均呈软组织密度;增强CT(图2-4-1B),病变明显强化,但对比剂廓清较慢(大、小箭)。横断位MRI平扫(图2-4-2A、B),病变T1WI呈等信号(图2-4-2A,箭),近似于肝;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图2-4-2B,箭)。

影像学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临床知识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交感神经嗜铬细胞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因病理铬酸盐染色时呈阳性反应而得名,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发病高峰为20—50岁,男女无区别。嗜铬细胞瘤具有6个10%规则:约10%肾上腺外,10%恶性,10%家族性,10%见于儿童,10%双侧,10%多发。家族性可表现为多发性内分泌瘤病2型(MEN2)、vonHippel-Lindau综合征、vonRecklinghausen综合征、斯德奇-韦伯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等的一部分。病理检查,肿瘤形态规则,有包膜,切面实性,血管丰富,间质少,多见出血及囊变。恶性嗜铬细胞瘤少见,肿瘤细胞结构和细胞形态与良性嗜铬细胞瘤难以区分,淋巴结转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包膜和血管浸润只具有相对意义,如广泛包膜浸润,瘤组织侵犯周围软组织结构可诊断为恶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儿茶酚胺分泌过量有关,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伴典型的嗜铬细胞瘤三联征,即阵发性头痛、心悸、出汗。大量儿茶酚胺入血可导致嗜铬细胞瘤危象,如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影像学要点

  ①部位。单发肿瘤好发于右侧,如为恶性,则体积较大,可转移至淋巴结、肺、肝、骨豁,预后不良。

  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分叶状,多在3?5cm大小。

  ③CT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少数表现为厚壁囊状(图2-4-3,箭),可伴有出血(图2-4-4,大箭)或钙化(图2-4-4,小箭)。增强CT,肿瘤实质有明显持续强化,廓清较慢,密度不均匀,中央更低密度区为坏死、囊变,边缘清晰。如为恶性肿瘤,则体积较大,多在70?mm,分叶状,边缘不规则或模糊,肿瘤与大血管粘连或包埋,局部淋巴结转移,肺、肝或骨转移。

  ④MRI平扫,T1WI显示嗜铬细胞瘤与肝信号类似或略低,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可见灯泡征;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快速增强,但对比剂廓清多较缓慢,坏死、囊变区增强后无强化。

鉴别诊断

  ①肾上腺腺瘤,MRI检查T2WI信号稍高于肝。增强CT或MRI检查显示对比剂廓清迅速。

  ②肾上腺皮质癌,形态不规则,MRI检查T2WI信号稍高于肝,强化程度相对低。功能性皮质癌常见库欣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确诊。

  ③肾上腺转移瘤,有原发肿瘤,多为双侧病变,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及内分泌检查。

小结

  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具有阵发性高血压表现,实验室检查儿茶酚胺增高。CT与MRI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相似,肿瘤MRIT2WI明显高信号,呈灯泡征,增强后对比剂廓清缓慢。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gj/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