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个无眠之夜,60岁老人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无论你有多累,你都难以入睡? 或者你会突然半夜醒来, 一直数绵羊,连续数好几个小时, 却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小时候哭闹着不想午睡的人, 现在是想睡也睡不着…… 对于大家来说, 失眠,真是一件超级恐怖的事情! 如果你 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且持续2周以上 睡眠质量下降,早醒、多梦 睡不了整觉半夜醒来次数≥2次 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那么你就是失眠大军中的一员 那么快同小编跟着“失眠狙击手”叶发医生 走进失眠这个始作俑者吧! ▲“失眠狙击手”叶发医生 今年60岁的王阿姨已经失眠了四十余年,即使服用氯硝西泮(镇静催眠药)、左洛复(抗抑郁药)、舒必利(抗精神病药)等西药每晚也只能睡1-2小时,如不服药则彻夜难眠。王阿姨医院医院诊治,但效果不明显;在保健品上也花了十余万元,仍不见好转。 四十余年晚晚都睡不好,王阿姨被失眠折磨得形体消瘦、体倦乏力、面容憔悴,为此感到十分痛苦,还经常会有口腔溃烂,王阿姨舌暗红,苔黄略腻,总感到胃痛不适、头痛头晕、腰酸腿软、耳鸣;纵使同时服用三种降压药,仍伴有高血压疾病。 在心灰意冷之际,康复的前病友将王阿姨介绍到叶医生处诊治,一跟叶医生讲起求医经历,王阿姨顿时泪流满面。叶医生一边安慰一边辩证,发现王阿姨是湿热入络,血瘀血热,肾精亏虚,从而心神受扰。 在中药治疗五个月后,王阿姨在减掉上述西药,每晚只服用1/4片氯硝西泮的情况下可睡5-6小时,她十分满意:“我四十年来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么好的睡眠。”王阿姨精神气色也明显好转,多年口腔溃疡、胃病也好了,血压也降下来了,现与常人无异。 叶医生指出,失眠目前来说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除了肉眼可见的无精打采、头晕目眩、腰酸腿软外,与我们的身体多个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失眠和功能性胃肠病 临床上发现:40%以上的功能性胃肠病伴有失眠,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68%、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2%存在失眠障碍。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发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胃酸、精神心理因素和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其中精神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存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等个性特征。失眠、焦虑、抑郁导致的HPA轴亢进,使糖皮质激素(GC)分泌增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失眠障碍、功能性胃肠病都与5-HT神经递质代谢异常(5-羟色胺转运体)有关。 另外,还可能引起包括功能性烧心、食管源性的功能性胸痛等功能性食管病;以及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肠病。 失眠和心血管疾病 目前多项研究证实,失眠会显著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Yilmaz等研究发现,夜间睡眠较差者发生非杓型高血压的几率为夜间睡眠良好者的2.95倍。 失眠患者的血压、心率、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另有研究发现,交感神经活动一过性增高是猝死的诱发因素,这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存在靶器官损害、内皮素释放增多、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失眠与心理问题均为应激反应,两种应激同时存在更易加重病情。此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系统血管阻力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和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反应,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睡眠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患者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失眠得到控制后,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发病率可减少三分之一。 失眠和糖尿病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睡眠障碍普遍发生,90%成年人报告了主观认为存在的睡眠问题,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目前大量研究提示每晚睡眠不足6h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年发表的荟萃分析对7个大型研究共名受试者资料进行了分析,提示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呈现U型曲线状,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时间过长均会引起T2DM发病风险升高。 另有一项研究对11名年轻男子在经过6个晚上正常睡眠(基准睡眠时间后)进行睡眠剥夺和睡眠延眠剥夺期长试验。在睡间,葡萄糖耐量和对葡萄糖的急性胰岛素反应显著改变。总体睡眠结构,特别是慢波睡眠持续时间,被认为有助于体内葡萄糖平衡。 除此之外,多项研究表明,失眠还会引起紧张型头痛和耳鸣等疾病。 不睡会困、不睡会丑、不睡会秃, 不睡更会影响健康啊! 如果出现失眠的迹象, 赶紧及早就医!! 睡得好才能吃嘛嘛香,身体健康~ 在此,承志君特奉上叶发医生 10个义诊名额~ 每晚数羊无法助你入眠, 但是叶发医生可以哦~ 1、/- 2、在线报名:点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pz/5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什么叫新鲜蔬菜看这里
- 下一篇文章: 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