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奖励学生的14种艺术
白癜风好得了吗 http://m.39.net/pf/a_7720944.html 如何奖励,才能既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又能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 答案是多角度经营,让奖励平中见奇,回归阳光生态,彰显情感的磁力和智慧的张力,从而占领育人的先机。 1 变换方式,鲜活有趣 每个人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若教师不断变换奖品,或变换奖励的方式,便能在教育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变换花样——常换常新 我总是将奖品变着花样发放给学生: A.图书杂志,比如《读者》等,并告诉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精气神; B.书券,让学生为自己的智慧“充值”,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C.书签,并在背面写上一句自创的格言; D.贺卡,用于节日奖励,并送上祝福语,既美观又实用; E.教师本人的绝版照,并留个亲笔签名或赠送一句格言。 诚然,奖励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但物品毕竟只是载体,学生更在乎的是它所包含的源自教师的那份信任和关爱。 上述这些奖品,就其价格而言,都十分低廉,但其价值却不容小视。有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物品作奖品,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富含情趣和意义。 这样,奖品既是物品,又是一种目标;既是奖励载体,又是实现目标的一种通道;既与学生的心理挂钩,又与其精神品质挂钩。 2.反向奖励——寓贬于褒 我们都应该熟悉那个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奖励与惩戒犹如“激励”天平上的两个托盘,缺了任何一方天平都会失去平衡。其实,只要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彼此坦诚、关怀和尊重的关系,同时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使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积极的期待。 陶行知在欣赏了学生身上的正面因素后,通过委婉的语言和间接的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使表扬与敦促并行,寓贬于褒。他那些“表扬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的话语,必定能长久地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3.悄然奖励——秘而不宣 班里有个学生很机灵,但又很懒散,作业常拖拉甚至不做。 一次,在这位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后,我让他课后到办公室来一趟。学生如约前来,我给了他一份奖品,这份奖品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思维真独特”。学生兴奋不已,奔走宣扬。 之后,我将这个办法推而广之用在其他学生身上,学生们个个都很享受这种奖励方式,并渐渐形成了“信里都是表扬”的思维定式。 慢慢地,我开始针对某些学生的毛病写一些告诫的话语,而其他同学并不知情,仍以为是表扬信,这给了被批评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于是他们欣然接受,默默改进。 最后,我把针对性习题、解题指导、注意事项、考试成绩、成败原因分析等内容也一一写入信中,并要求学生回信,如习题答案、学习困惑及其他心里话等。一切都“不露声色”,而学生们却在悄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 4.双向传递——循环效应 我有时将彩色卡纸裁剪成书签大小,或折成各种形状,并写上一些适合背诵的内容或名言警句,以此作为奖品发给学生,结果发现学生对上面的内容津津乐“背”。 受此启发,我适时推出一些难题,发现学生依然乐意接受挑战。接着,我鼓励学生把答案或疑问写在卡纸的背面送给我,学生的热情又一次高涨起来。 再后来,我私下让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把想和我说的话写在上面,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失落感。 5.特殊定义——赋予新意 大多数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一般都是按照男女搭配、从矮到高、视力从差到好的原则进行的,多出来的位置往往在最后一排,而且往往都是那些调皮捣蛋学生的专座,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 我打破常规,将多出来的那个位置放到讲台前的第一排,美其名曰“首席座位”,并宣布只有表现出色或进步最快者才有资格坐到那个位置上来。结果那个座位一改往日的冷清状态,变得炙手可热,成了宝座。 2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pz/5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想买点儿茶,什么茶好呢
- 下一篇文章: 辨识中药middot三分三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