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大讲堂肾癌患者你应该知道这些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主题:肾癌的诊治 主讲:泌尿外科毕罡 肾细胞癌(RCC),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为肾腺癌,简称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近年,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发病年龄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为50-70岁;石油、皮革、石棉等产业工人患病率高。 遗传性肾癌或家族性肾癌与遗传有关,占少数,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肾癌则称为散发性肾癌。 肾癌的临床表现 1 1.三联症: 血尿、肿块、腰痛(肾癌三联征多为晚期表现,约占6-10%); 2.副瘤综合征: 发热、高血压、血沉快,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 肿瘤压迫引起精索静脉曲张; 消瘦、贫血、虚弱等晚期症状。 3.转移灶表现: 约10-30%以转移灶病状就诊:骨痛、病理骨折、神经麻痹、咳嗽、咳血等; 可能转移的脏器:肺、骨、肝、肾上腺等。 4.临床上大于50%为无症状肾癌患者。 肾癌的诊断 2 症状体征:早期不易诊断,出现典型的三联症时已属肾癌晚期。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多为体检时偶尔发现;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推荐必须包括的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血沉、血糖、ALP、LDH。 推荐必须包括的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胸部CT平扫、腹部CT平扫+强化,CT为临床分期的主要依据,碘过敏无法强化时推荐核素肾图来评价对侧肾功能; 有骨疼症状、血ALP增高、临床分期达到3期行骨显像; 有头痛或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行MRI、CT扫描; 肾功能不全或CT证实下腔静脉瘤栓患者行腹部MRI。 肾癌的治疗 3 手术治疗: 对于体能状态良好、低危因素的患者首选外科治疗,切除肾脏原发灶可提高IFN-a或(和)IL-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 对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的孤立性转移瘤以及肾癌伴发孤立性转移瘤、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肾癌骨转移治疗原则: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手术切除转移灶为最有效方法。 内科治疗: 中、高剂量的IFN-a或(和)IL-2为转移性肾癌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 推荐中、高剂量的IFN-a作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基本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 如舒尼替尼(羟吲哚激酶抑制剂)、帕唑帕尼(强效、高选择多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多效激酶抑制剂)、阿昔替尼、依维莫司(口服的mTOR抑制剂)等作为转移性肾癌治疗的一、二线治疗用药。 化疗对mRCC的有效率约10-15%。 基因检测对患者肾癌的相关基因变异位点有清楚明确的提示,可以指导靶向药物的选择应用并评估预后。 放疗: 对局部瘤床复发、区域或远处淋巴结转移、骨骼或肺转移患者,姑息性放疗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近年开展的立体定向放疗对复发或转移病灶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肾癌的预后和随访 4 预后影响因素: 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患者行为状态评分,症状,肿瘤中是否有坏死组织,生化指标亦与之有关。 转移性肾癌预后的危险因素:LDH、Hb、Ca、体能状况评分、转移器官的数目等等。 随访: 目的是检查是否有复发、转移和新生肿瘤。 各期肾癌随访时限: 1.T1~T2:每3-6个月随访一次连续3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2.T3~T4:每3个月随访一次连续2年,第3年每6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3.靶向治疗:每4-6周随访一次,8-12周行CT扫描。 4.VHL综合症:每6月进行腹部和头部CT扫描,每年进行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尿儿茶酚胺测定、眼科和听力检查。 文字:向勤龙燕 编辑:王奕璇 图片:刘朝辉 美编:王奕璇 校对:王琼、谷一 审核:罗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pz/5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脑肺交互作用对神经危重病人的启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