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疑难病例为何反复胸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医院心内科杨明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3岁,农民。主诉:胸痛1个月余,加重2天入院。 患者1个月余前开始因天气转凉出现前胸闷痛,VAS评分8~9分,放射至后背,伴出汗、头晕,无心悸、呼吸困难,10分钟后可自行缓解,胸痛与运动无明显相关,未诊治。此后症状反复发作,约2次/日,多于晨起或夜间发作,自诉至中午天气转暖后症状可缓解,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年6月9日患者晨起时再次出现剧烈胸痛,性质同前,持续不缓解,医院急诊就诊,行胸腹部血管重建除外主动脉夹层。 6月11日下午1点患者就诊于医院急诊,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HR)次/分,V1~V6导联ST段抬高0.2~0.3mV(图1)。 心肌酶:肌酸激酶(CK)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4μg/L,肌钙蛋白I(cTnI)2.μg/L,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pg/ml。 考虑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行急诊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阻塞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心脏监护病房。 既往史及个人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否认吸烟及大量饮酒。 入院查体:生命特征平稳,血压(BP)/70mmHg,HR94次/分,体型偏瘦,体质指数(BMI)21.3kg/m2,胸廓饱满,其余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胸痛待查、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 诊治经过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7.96×/L,中性粒细胞(NEUT)5.55×/L,血红蛋白(HGB)g/L,血小板(PLT)×/L。 肝肾功能:K+3.9mmol/L,白蛋白(Alb)3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7U/L,肌酐(Cr)66μmol/L。 凝血:D-二聚体0.31mg/L。 心肌酶:CK73U/L,CK-MB1.2μg/L,cTnI1.μg/L。 甲状腺功能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dsDNA抗体(-)。TORCH检查、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均阴性。 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66%,左室室壁运动大致正常,左心轻度增大。 入院后给予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美托洛尔),但患者仍反复发作胸痛,伴面色苍白,手心出汗,发作时患者血压/mmHg,心电图示前壁T波高尖(图2),缓解后T波恢复正常,加大硝酸甘油泵入量后胸痛可以缓解。考虑不除外冠脉痉挛所致,给予硝苯地平5mg,q8h效果不佳,患者仍每日发作胸痛。 讨论:患者反复发作胸痛的原因? 患者有胸痛、心电图ST-T的改变和肌钙蛋白的升高,高度怀疑为心梗,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堵塞性病变,此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隐匿的动脉粥样硬化 冠脉粥样硬化可以造成明显狭窄,也可以通过正向重构不造成冠脉管腔的狭窄,所以通过冠脉造影不能完全除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需要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等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性质。 冠脉痉挛 冠脉一过性的痉挛也可以导致冠脉缺血,典型表现为变异性心绞痛。常见于使用可卡因类药物、酗酒、吸烟、内皮功能异常以及钙拮抗剂撤药等。也可见于嗜铬细胞瘤。 血栓和高凝 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易栓症(蛋白C、蛋白S缺乏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均可以导致冠脉血栓形成,而造影时可能因为血栓自溶或者栓塞至远端而导致冠脉造影“正常”。 栓塞和炎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左房粘液瘤也可以脱落导致冠脉栓塞。 容易误诊为心梗的疾病 ①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表现为胸痛、心电图ST段改变以及心肌酶的升高,临床表现与心梗有时不好进行鉴别。心脏核磁可以帮助鉴别,病毒性心肌炎往往表现为心外膜下局灶性心肌水肿,钆延迟增强扫描显示局灶性的延迟增强。 ②Tako-tsubo心肌病:多见于老年(>50岁)女性;起始症状与急性心梗相似;左室室壁运动减低,多见于前壁、间隔中下段至心尖部,而基底部的运动增强;冠脉造影时血管未发现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较快恢复,通常在数周内。 本例患者之后进行心脏核磁检查,动态增强延迟灌注未见异常,基本除外病毒性心肌炎和Tako-tsubo心肌病。 患者胸痛发作考虑一过性冠脉痉挛,同时伴面色苍白、手心出汗,从这个特点考虑不除外嗜铬细胞瘤,遂查腹部B超:右侧肾上腺区见低回声,3.1cm×2.2cm。肾上腺CT:右侧肾上腺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腺瘤可能。I间碘苄胍核素显像(I-MIBG):右侧肾上腺区异常所见,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患者症状发作日的4h尿儿茶酚胺对比对照日升高2倍以上,遂考虑嗜铬细胞瘤诊断成立。 于年7月28日起加用酚苄明5mg,q12h×6d→酚苄明10mg,q12h,患者未再出现胸痛、出汗发作,血压、心率平稳。年9月1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再发作胸痛。 关于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候群。嗜铬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临床表现如下。 ①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其发生率约为45%。患者平时血压正常,发作时(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者)BP~/~mmHg。持续性高血压发生率约50%。 ②低血压,休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 ③心血管表现来自医院的文献回顾了61例心脏受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8例(13.1%)病程中有胸痛,确诊心梗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陈旧心梗1例,3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中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现冠脉三支病变行CABG;2例患者(包括心梗1例)冠脉造影正常;7例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胸痛消失。 嗜铬细胞瘤导致心脏损害的机制:①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加→高血压和左室肥厚;②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脏氧耗+心肌细胞坏死→收缩功能异常和心脏增大;③儿茶酚胺心肌毒性+左室肥厚+冠脉痉挛→心内膜下缺血;④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可能引起心肌冬眠或者心梗;⑤冠脉痉挛后导致心肌顿抑,形成Tako-tsubo样病变。 结语:本例患者表现胸痛、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升高,导致以上情况的疾病有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肌炎和Tako-tsubo心肌病等。此外还要警惕一些少见疾病。要注重对阴性结果(冠脉造影)的诠释,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全面考虑、筛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ry/5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血管加压素联合儿茶酚胺与仅用儿茶酚胺治疗
- 下一篇文章: 病例起死回生心脏停搏下成功行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