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伟儒⊙单位/医院

病例回顾

9岁患儿,女,头痛9小时为主诉入院。急诊测得血压/mmHg。行肝胆胰脾+泌尿系超声检查。扫查示肝胆胰脾及双肾、双输尿管、膀胱均未见明显异常。此时笔者的思路又转移到双肾上腺区,也没有阳性发现。笔者继续思考还会不会有其他因素导致这样的高血压呢?于是继续向腹腔至盆腔扫查,突然有阳性发现。图1图2图3图4超声提示于腹主动脉右侧探及一低回声团,呈类圆形,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内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考虑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后辗转至外院手术,病理术中回报:嗜铬细胞瘤。

病例讨论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亦称「10%肿瘤」,即约10%发生于肾上腺外,约10%双侧发病,约10%的是恶性的,约10%发生于儿童,约10%是家族性的,约10%与高血压无关,约10%的肿瘤可发生钙化。根据其是否有功能又分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及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有功能者可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亦可在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骤然升高,可达-/-mmHg。除此之外,临床上还可出现高血压发作时最常见的三联征,即头痛、心悸、出汗,可于发作数分钟后缓解。本病高发年龄为30-50岁,男女无明显差异。发病部位大多发生于肾上腺,约占80%-90%。发生于肾上腺外者又称副神经节瘤,主要位于腹部,多数位于腹主动脉旁(10%-15%);其他部位如肾门、肝门区、膀胱等亦有报道。发生于腹部外者见个别报道,如位于胸腔内、颈部以及颅内等。超声表现

大小:大小不等,小者可小于一厘米,大者可至十几厘米。

形态:大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结节或团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通常为实性低回声,但当合并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超声表现为囊实混合回声,其内可见斑片状或不规则状无回声区及强回声。

CDFI:肿瘤实性成分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坏死囊变区或钙化区未见血流信号。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仍是一种较少见肿瘤,因其分布位置多变,使病灶的检出带来一定难度。该患者病变部位腹主动脉右侧旁,为形态规则的类圆形,边界清晰,回声尚均,内部血流丰富,结合其临床症状,不难诊断,随访外院术后病理与我院超声诊断一致。嗜铬细胞瘤虽绝大多数属于良性,但因可长期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压增高,对心、脑、肾等脏器产生损害,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总结

本例患者年龄偏小,病灶又位于肾上腺外,仍属较为罕见。本文旨在提高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当首诊一位高血压患儿时,就应该想到引起血压升高的多种疾病的可能,如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源性肿瘤等。超声医生需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不能拘泥于检查项目,必要时应扩大扫查范围,有助于较早寻出患儿病灶的存在。参考文献:[1]王勇,郝玉芝,张宏图,等.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超声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22():-.

[2]秦慕侠,缪仕华,李德玉,等.嗜铬细胞瘤的超声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HodaSA,HodaRS.RosaiandAckermansSurgicalPathology[J].AdvancesinAnatomicPathology,,63(6):.

策划/苏姗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zz/10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