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了小号的外卖员与奔驰男,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奇特的角度。

其实我写的这个角度,才是成年人的角度。

一个人被社会毒打,往往是因为他站错了队伍,或者说,他不识时务。而给出的理由,却是这个人道德有问题,或者犯了什么错误。

你看到了,挨揍原因和真正的挨揍原因,不见得能对的上。

比如我们翻开《红楼梦》,有一种说法是,贾府之所以败落,这帮人之所以受难,是因为现世报,你平日不做好事,活该这个结果。

你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大家都笑话她,林黛玉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做母蝗虫。

充分体现了这些人不尊重老人,不尊重劳动者,没有武德,也不耗子尾汁。

所以待到落难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都被卖去了青楼,还是人家刘姥姥不计前嫌,卖房子卖地救她出火坑。

尼姑庵的妙玉,因为刘姥姥喝了口茶,就要把她用过的成窑茶杯扔掉,还是宝玉说,送给姥姥吧,起码能卖钱。

成窑可是官窑哦,后世那个卖几亿的斗彩鸡缸杯,就是成窑。

所以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妙玉的下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证明了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这种解释非常的贴近观众,但是非常的远离真相。

其实你仔细读小说,就会发现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除了带走了银钱,还有衣服,绸缎,甚至药,米,以及丫鬟婆子们送的各种心意。

大家还很贴心的给姥姥雇车,帮姥姥把东西搬到车上,.....

你不能说这里面没有真情流露,若真只是应对打秋风,不会是这样。

当然,《红楼梦》是本小说,还是个没写完的版本,爱怎么理解随便读者,胡适和蔡元培当年关于《红楼梦》大辩论,形成了考据派和索隐派。

但是我们可以先撇开小说,看看现实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小说中贾宝玉的姐姐是贤德妃,现实中曹雪芹的大姑妈,曹佳,也就是曹寅的长女,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王妃。

可是纳尔苏在雍正元年的时候就获罪了,而曹家是雍正五年被抄家的,可想而知,曹雪芹那个王妃姑妈,有没有可能罩得到他们家。

我们假设下,如果他那个姑妈,当年嫁的是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远的不敢说,但在雍正年间肯定是不会被抄家的。

所以小说你可以有一千个理解,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现实却惊人的相似。

后世刘心武有一种解读,他说小说里那个秦可卿实际上是二阿哥,废太子胤礽的女儿。

胤礽就是书中那个坏了事儿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秦可卿的判词就很有趣了:“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淫谈不上什么造衅,宁荣二府除了两个石头狮子,本就没啥干净的。

所以刘心武质疑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的女儿。这个脑洞过大了,也未见得符合作者原意,但有一件事是对的。

现实中曹府的败落,跟是否恤老怜贫半毛钱关系也不搭边,却的的确确败在站队伍。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一段是康熙一废太子,让大臣们举荐,结果大部分人都举荐了八阿哥,这个大部分里面就有曹寅。哪怕只看过后世YY的言情剧也知道,四阿哥和八阿哥很不对付。

不止于此,曹府和后来被雍正圈禁的十四阿哥也交往甚密。所以你可以认为曹家的兴盛在于曹寅,衰败也在于曹寅。

作为个人,队伍站错了,有没有救?

其实有救的。

你可以跪在地上,抱着新大腿,一边掌嘴,一边哭着说:哥,我错了,有眼不识泰山。

然后表达自己对新大腿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是一个人的情况下。

如果像小说中贾府那么复杂的人事结构,有没有办法掉头?

没有。

船小了好掉头,船大了只能顶浪,一条道走到黑。

小说里一开始就告诉你,贾,史,王,薛都是联姻联戚一条绳上的蚂蚱,也不是说谁想干嘛就能干嘛,更不是说谁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

薛蟠打死了人,贾政也骂孽障,但不可能不管。

因为薛蟠的姨妈就是他的老婆王夫人,他不管,薛蟠的舅舅九省都检点王子腾也会插手。

所以没有什么区别,将来论罪,他那份本来就少不了,这才叫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你一个人的想法不重要,你同意了,贾府同意么?你反对,贾府反对么?何况还有史,王,薛,他们是什么个意思?

就算你穿越了,附体在贾宝玉的身上,明知后果你也无法扭转。

你可不可能一个人提前和贾府划清关系,拉着忠顺王爷的大腿求抱抱?

就算你厚得下脸皮,也不会有效果,因为别人眼里的你不是你,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节点。

所以小号里讲的那个话题,实际上是告诉你,下棋要看十八步,而不是三步。

小号里把商人分为四类,除了第四类可以主动规避,其它三类,一旦棋下到那一步,再想改换门庭,是很难的。

我曾经聊过昔日的大老板是如何的身不由己。

老板一旦做大了,非常大那种,和兄弟们之间就是一种博弈的关系。

他想要把兄弟们尽量安排在战车上,都去舞台上演戏,他躲在幕后,回头有问题,就像丢弃壁虎尾巴一样,丢卒保车。

可是反过来呢,兄弟们其实也是一样的心思,大家想要把大老板当旗使,让他无法脱身,最后不得不为了大家的利益陷里面出不来。

这是一种博弈的关系,都想让对方冲在台前,都想把自己摘得个干净。

就像贾府的下人,只想打着主子的旗号给自己弄银子,出了事,让上头去顶,自己躲没事儿人。

到底谁把谁当手套使,那就要看手段了。镇得住是一种玩法,镇不住分分钟被下面玩死。

所以像段永平和他的弟子黄峥那样,是很难的。他们真的把自己和团队拆开了。

换句话说,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是你的团队给你打工,你想要银子,想要影响力,都有了。

但是担责么?其实不担。

那种想退休都退不下去的,是很郁闷的,因为要担责。

看着你是老板,其实你是在给你的团队站台。

你不想替大家代言,不想替大家出头,不想替大家背锅,可以么?不可以的。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你被绑牢了。

看着是大家给你打工,其实是你给大家打工,不打都不行,原因此处省略五百字。

就像贾府,我们想一想,府里正经主子才几个人?奴仆上千。

与其说是这么多人伺候着那几个人,他们享受了尊荣,倒不如说,是这么多人绑架了那几个人。

你想呀,多少人围绕贾府混饭吃,油水捞着,银子赚着,谁在担干系呢?不就是元春,贾政,王熙凤那些人么。

所以小号里说的四种模式里的第一种,需要你有超强的预见性。

你不能等一叶落才知天下秋,那就来不及了。你要在压根儿还没影的时候,就猜到后来的风向。

这实际上是很难的。

所以现实中更多的做法是什么?是摘干净。

像段永平,像黄峥,马甲是马甲,真身是真身,他得到了身为老板的好处,但是并不需要站在风口浪尖上。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情绪化的,他会爱,会恨,但很少关心他爱的和他恨的,是不是同一个老板旗下的。

总有人问我看什么书。

所有的书都是包裹着糖衣的,你看二月河写雍正王朝,他刻意把十三阿哥描述成侠王,但又偷偷的暗示你,老十三得善终,和侠不侠的并无关系。

这就是糖衣里面包着药。

大部分人的消化能力很弱,从头到尾也只尝到了糖衣,听完故事就很舒服,侠王善终,老八这种伪君子被抄家。

少数人能剥开糖衣,看到完整的逻辑线。

至于《红楼梦》那就高出太多档次了,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

所以后世才这么推崇,因为作者的功力真的很高,哄人的功力很高。

就像《西游记》五行山如来法帖上的六字真言:“俺那里把你哄”。

有读者以前没听过,他们以为是我编的,其实不是。

这个段子出自明代黄景昉的《国史唯疑》。

永乐初年,有大宝法王来北京,教人念“唵嘛呢叭咪吽”,侍读李继鼎笑道:“这不就是‘俺那里把你哄’嘛!”

你看到了吧,其实古代也不缺泥石流的,呵呵。

碧树西风

点赞,在看与转发是更好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pz/1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