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来自王若玥

成都青年(六)

一踏进宝二爷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挂满墙壁的对联和国画,角落里的古琴、书架上的金钱板还有整套的文房四宝。门楣上贴着宝二爷自己提的“妙趣横生”四个字,不到三十平的空间充斥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下楼步行十分钟就是成都太古里,坐在这里会觉得自己身上少了点儿世间的俗,多了点儿世外的雅。

Part.1

地铁上的「老成都」故事

“来来来,喝点儿茶。”坐下后宝二爷热情地招呼着我,笔墨的气味混合着茶香浸润着全身,整个人不自觉地放松了下来。“想问什么,问就是了。”

我最早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的宝二爷,屏幕里的他手拿折扇,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成都“金牛区”的来历。之后在成都地铁车厢的屏幕上再次看到了他的身影,向来来往往的乘客讲述着成都悠久的历史。见面前以为他二十来岁,没想到今年就36了。用宝二爷自己的话说“茶水一直滋润着的”。

荒堂

宝二爷的“荒堂”工作室

当时地铁成立了地铁传媒,觉得成都的地铁还是要有城市的特色,他们看到我的短视频之后,就留言来找我,问我能不能来在地铁上讲下成都文化。他们想法其实也很好,如果去找一个老的、传统的艺人比如袁庭栋老师、李伯伯、就没啥创新,那能不能有一个年轻人来讲传统的成都的老的东西?他们基于这个考虑就找到我,根据时间来选题,比如9月份开学了,我就讲一下石室中学、讲下川大,每次录3、5分钟,已经录了一年多了。

地铁上播放的宝二爷在讲评书

在这之前我们很难把传播传统文化和80、90后的年轻人联系起来,传播传统文化好像是老一辈传统艺人的义务,年轻人只需要做一个消费者,抱着高高在上和爱答不理的态度,高兴时居高临下地点评上几句,一旦不合口味马上掉头就走。但在宝二爷看来我们中一定要有人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历史与文化造就了我们的

「独特性」

本身成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作为新时期在这个生养我们这个土地上(长大的),我们肯定应该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怎么站在这个土地上的,然后才知道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走,给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把我们的文化理解、传承的话,成都城市的特色没有了,就和其他城市没有区别了。这些恰恰是文化的元素、符号,你需要切把它整理、学习,然后去传播,影响一些人。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之下越来越少的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但不思考绝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旧唐书》中李世明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脚下的土地能教给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宝二爷工作室题字“妙趣横生”

你知道太古里大慈寺外面有个塔吧?天天都从哪儿走过,但大家都对他不了解,我从那旁边的惜子宫街和你说起,我们传统的仓颉造字你知道吧?他通过观察鸟兽足迹,造出各种各样的象形文字,人们就觉得文字符号是有力量的,是神圣的东西,这些写了东西的纸,是不能随随便便丢的,我们要珍惜文字。曾经的惜字宫就供的仓颉,惜字宫对面这个塔就叫字库塔,这个他就是专门烧这些(有文字的)纸的。

太古里旁的大慈寺和字库塔

不知道因为学术不端人设崩塌的“北大博后”翟天临、高考舞弊学历造假的仝卓,还有最近不尊重论文创作者的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知网,看到惜字宫的故事后会不会觉得羞愧和后悔。古人尚且知道尊重文字,敬重知识,今天的流量们却对此全无敬畏。

人们每天为了五斗米折腰,为了工作、生活奔忙,这是现实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人们认“物欲”的东西有用,精神上的东西没有用。为了让现代人精神不空虚,抑郁、焦虑得到缓解,恰恰需要丰富精神、得到寄托。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血液中正好流淌着这样的声音,让我们能够和古人对话,带给我们更深层次、更饱满、更圆润的精神享受。

Part.2

文化需要浸泡,也需要市场

在这个(传统文化)方面有感染,跟氛围离不开,我爷爷很喜欢川剧这些。我从小就受的传统教育,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搞这些。而且经常到茶铺去耍,我很多龙门阵就是茶铺头听老年人学来的,茶铺能够学很多东西(笑)。那个时候信息又不发达,没有手机这些东西,很多东西在茶铺里听人家聊完之后,就捡起来变成自己的了。这些东西你越钻进去越觉得有意思,而且搞不完,你整完这样之后又想整那样(笑)。

宝二爷与竹琴、金钱板、书法

说到这里宝二爷嘬了一口手边的盖碗茶,听他说话是一种享受,抑扬顿挫分明,有来成都的悠闲但又不失腔调。我觉得自己也置身茶铺,坐在竹凳上,听他把自己和传统文化的渊源娓娓道来。

我觉得我那个年代好的地方是,这些老先生都还在,而且我是书信跟他们来往。以前我去请马识途(《《盗官记》》作者,后被改编为《让子弹飞》),请他给我写一篇字,他以前是文联主席,我们是摸不到的,我就给他写信,人家就写了一篇书法来鼓励我。之后我找报国寺找昌臻法师,想请教他一些佛法的问题,也是书信来往。有一次我到北京大学去找国学大师季羡林,他说了一句话:任何东西,不要说有没有用,学好的的话都有用,学不好都没得用。我很受鼓励。

马识途老师题字“贵真求是”

在得到了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鼓励与支持后,宝二爷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更加精进,除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外,还在不停提升自己的国画水准,学习金钱板等传统表演形式,但一提到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普及程度,宝二爷还是轻轻皱起了眉头。

这是很麻烦一个事情,现在曲艺团国家每年也有经费、也在传承非遗项目。但关键问题在于,有演员可以出来唱了,但没有观众能够欣赏这些艺术,你就没得收入。这个很现实,你看李老师的好多徒弟都只有买火锅去了(笑)。我们这些有爱好的人去传承,最终也要面对市场问题,就像郭德纲说相声一样,他把他的群众基础培养起来了,自身能养活自己。不然国家拨再多的钱,最多也是把它住到ICU里面吊条命而已(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宝二爷在书场

宝二爷一语道破了现在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现状,我相信年轻人们知道传统文化是可贵的,也不会排斥弘扬传统文化,但目前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离我们很远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追求创新,不再抱残守缺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出路,像李伯伯在评书的基础上延伸出散打,德云社一直追求多样的表现形式一样,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也需要新血液保持生命力。

Part.3

“旧文化”的“新表达”

肯定是要变化,任何东西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那书法举例,宋代的人临摹唐代的字帖,他写出来就有宋代的风格。任何年代的人都有一个抹不掉的痕迹就在里面。我们传统的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很多人保守的就要说,它变了就不纯粹了,但这是两条叫走路的问题,一只脚要站在传统里面,另一只脚站在当下。

在宝二爷的国画中,除了传统的水墨,还有宠物之类的主题。利用当先年轻人喜欢的主题和元素进行创作让宝二爷的作品很受欢迎。

宝二爷为友人所创的画作

对年轻人我就画年轻人喜欢的,我卖的也相对便宜,大家能跨进这个门。对行内的人,你要看的我水墨、笔法的,我也可以来,大家都安逸。一点一点去浸润,年轻人就可以接受。很多艺术家清高啊,饿死了都卖不出切,没有意义。我还画过水墨的katty猫、奥特曼(笑)。我们可以用中国画表达西方的东西,也可以用西方手段表达中国元素。

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把传统艺术和新的表达手法结合,用全新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二字,观众们或许不会为“传统”买单,但一定会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美感”买单。我们不必证明什么,优秀的作品和表达方式一定会被大众接受。

左边两幅画作为水墨的油画表达(斯政)

右图为川剧和装置艺术的结合(佐欣)

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也在慢慢提高,我之前说评书的时候7、8成都是抖音来的年轻观众。也有书场在请人说书,就说明肯定是有市场了,就像酒吧里请歌手唱歌是一回事,因为整得到钱了,他才会请人,是个好事。川大成立的哈哈曲艺社,把传统的相声、评书、竹琴还有一些散打、评书的形式融合,现在每周还有演出。基本上都是年轻观众,演员也是年轻人组成的。

随着自身能力的进步,加上一直以来身上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宝二爷也开始授课、收徒,抱着“能润一个是一个”心态,希望用传统文化影响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的拜师,相当于父母把你委托给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把你当娃娃一样带,视如己出的那种。你去上课还给你管饭,你也要把它当自己的家长,你也要给他养老送终,这种(拜师)一分钱都不收你。我那会儿拜师也是这样子的,师傅在哪儿教书,师娘在厨房给你炸酥肉(笑)。

宝二爷在物色到优秀的传承人后也坚持了老一辈收徒的传统,不收取徒弟费用,只有上门拜师的人起心是为了艺术,宝二爷觉得整个传承的过程也需要更加纯粹。毕竟大面积的教学只能叫普及,真正的传承,还是要手把手地口传心授才能够给得到精髓。比起利益往来,自己肩负的传统文化责任更加重要。

未来是百花齐放

我们传承文化并不是需要所有人都坐着看川戏、在茶铺听传统评书。有这部分喜欢的人,也有表演的人就可以了,有人看电影,有人看这个,有人看那个,他才能更为多元、更为丰富,包花齐放其实是最好。你可以更多选择,今天可以选择看电影,明天我们吃了饭我们可以听书,太阳好的话也可以在茶铺里面听金钱板。

我想正是因为宝二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他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上积累一些粉丝,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纯粹和不功利,粉丝数量一直没有质的提升。

我反正没有可以要想咋个增粉,我想的就是可能接受这些东西的人,本来就只有这么多。我的内容也做得比较散,今天讲点儿历史,明天发点儿美食,我真的是记录美好生活(笑)。我的初衷就是发点儿声,让别人捡点儿东西走,我有两个粉儿算两个嘛,现在就一直四万整不动(笑)。我觉得有四万个人还是可以了嘛(笑),最开始有几千个都够了(笑)。

宝二爷

访谈结束后宝二爷继续为亲朋好友画国画,我则赶着成都难得的太阳在附近散步。宝二爷工作室楼下是成都网红店聚集的地方,“Mondoli”、“无早”这样的咖啡下午茶“顶流们”散落在街头巷尾,他们为都市青年的生活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我期待着能够有一天,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产品也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不需要老一辈艺术家的“诉苦”和年青一代的“怜悯”,而是依靠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过硬的当代作品杀出重围。(完)

PS: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点个“赞”和“在看”吧!

“成都青年”系列持续更新中,感兴趣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ry/1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