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药饮片调剂常见差错与质量提升方法
近期会议年7月8日全天--9日上午 中药品种转化与价值评估方法要点及技术转移关键技术专题研讨会 年7月15日全天--16日上午中药与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建立及生产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专题研讨会 联系人:李海涛 分析中药饮片调剂常见差错与质量提升方医院药剂科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常见差错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方法选取年5月~年7月某院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例,采用传统药品调配方案;试验组例,根据某院中药饮片调剂环节以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形成优化调配方案,并据此为患者进行中药饮片调剂。统计两组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及具体的差错类型,统计两组取药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0.87%)低于对照组(3.8%),患者取药满意度(96.47%)高于对照组(8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8.;P0.05)。结论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常见差错原因较多,临床中需要根据常见差错原因以及临床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尽可能降低和规避中药饮片用药风险,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 中药饮片指基于中医药相关理论,对中药材进行净选、切制、炮制三大工序处理,所加工制成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成品中药,可分为传统饮片、包煎饮片、中药颗粒饮片等多种类型,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材料,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必需品,在中医临床疾病防治中不可或缺[1]。处方是诊疗活动中注册医师为患者开具的医疗文书,是医生对患者用药的书面凭证,也是药房为患者调配药品的重要依据[2]。处方调剂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基于处方开具的药品,按照相关操作规程为患者进行调配,调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患者用药的疗效与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药房处方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3]。特别是中药饮片处方,由于中医治疗疾病讲求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处方开具中药饮片的种类较多,不同饮片所用剂量也有所不同,用药情况复杂,导致处方在调配过程容易出现差错,不仅影响药品调配效率与使用效果,也为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会导致医患纠纷,医院形象[4]。因此,提高药房服务质量,减少和避免调剂差错,提高中药饮片调剂准确性十分必要。文章现对我院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常见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5月~年7月我院例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例):男例,女例;年龄23~65岁,平均(51.34±5.79)岁;处方开具中药饮片5~17味不等,平均(9.82±3.16)味。试验组(例):男例,女例;年龄27~68岁,平均(54.02±8.39)岁;处方开具中药饮片5~18味不等,平均(9.77±3.21)味。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常规组本组按照我院传统方案为患者进行中药饮片调剂。临床医生开具中药饮片电子处方后,药房调剂人员及时接收处方,按照以下五个程序进行处方调配:(1)审方:审核处方中有无注明科室、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日期、医师签名等信息,审核处方中有无相反、相畏药物,药名、数量、剂量等书写是否清楚,有无重开、漏写等,确认无误后进入下一程序,对于存在疑问的处方,请临床医师确认或更改后签字,再予调配;(2)计价:按照国家规定计价价格,对中药处方进行划价、开票和收款;(3)调配:常规对戥,根据处方抓取药物,称取分量,按顺序间隔摆放,特殊煎煮及处理的药品单独包装并注明;(4)复核:重新对调配药品进行审核,确认处方药味分量同实配分量是否相符,细料与毒性药品是否有处理妥当等,有无多配、漏配、错配等;(5)发药:核对患者与药品信息无误后,将调配好的药品发放给患者,并予以一般用药指导。1.2.2试验组本组按照优化后的方案为患者进行中药饮片调剂。科室成立处方调剂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各级药师担任组员,收集我院中药房以往调剂发生差错的中药饮片处方,召开小组会议进行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导致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具体内容:(1)在科室全体药品调剂人员中,全面、系统的开展一次中药处方调剂相关培训与考核,主要内容:中医药理论知识,包括各种中药饮片的药理药性、配伍禁忌、煎煮处理方法等;中药饮片调剂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处方审核与调配的方法与要求。培训完成后全员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上岗,未通过者接受继续培训与考核,以此强化和提高药品调剂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为提高中药饮片调剂效率与准确性奠定基础。(2)完善我院中药饮片调剂制度,强化中药饮片调剂各流程规范化,要求药品调剂人员必须按照严格流程认真处方调剂各环节。审方环节,将药味数量、炮制类型、质量脚注、配伍禁忌等作为重点审核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不得随意处理。调配环节,强化贵重药品与毒性药品的使用管理,确保各项处理操作均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实际工作中,将完善后的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上墙,贴在科室醒目位置处,同时在科室内部发放制度手册,确保每一位药品调剂人员都能熟识并有效遵循该制度。(3)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科室药剂人员对中药饮片调剂准确重要性认识,积极树立药品调剂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对于以往出现过药品调剂差错的人员,予以约谈和教育,此后建立并实施奖惩制度,将药品调剂人员工作表现与个人奖惩相挂钩,以此增强药品调剂人员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并调动工作积极性。(4)对科室中药饮片存储摆放的设计进行重新调整,将名字相似的中药饮片分开摆放,如杏仁与枣仁、细生地与大生地、参叶与人参叶、条芩与枯芩,将外观与性状相似的中药饮片分开摆放,如独活与当归、芦荟与儿茶、豨签草与墨旱莲等,并对上述饮片以及以往发生过调剂差错的中药饮片设醒目标识。同时,制作易混淆中药饮片展示板,置于醒目位置以起到警示作用。(5)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在中药房工作高峰时段适量增加药品调剂人员,以减轻窗口压力,同时设专门的药师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和指导,并将值班人员调整成两个班次,按时换岗,以避免工作疲劳造成疏漏和失误。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及具体的差错类型,统计两组患者取药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结果2.1中药饮片调剂差错情况试验组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P0.05),见表1。?? 表1:两组中药饮片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n=) 2.2取药满意度试验组患者对中药饮片处方取药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P0.05),见表2。 表2:两组中药饮片处方取药满意度统计(n=)03讨论中药饮片调剂差错是中药房药品使用与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饮片选配错误、饮片剂量错误、饮片质量不达标、饮片发放错误等[5],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与用药安全,医院服务质量和形象。中药饮片调剂从处方开具到发药是一个系统的流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蕴藏诸多因素,对处方调剂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明确导致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予以针对性整改措施,是提升中药饮片调剂质量、降低药品调剂差错率的有效手段[6]。我院药剂科近年组建中药饮片调剂质控小组,收集我院以往中药饮片调剂差错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以往文献资料报道的案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导致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的原因如下:(1)人员因素:药品调剂人员缺乏对处方调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工作不够严谨和认真,态度也欠积极;药品调剂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忙,过度劳累增加了发生人为疏漏的几率;药品调剂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增强,特别是对药房新近中药材熟识度不高,降低了药品调配效率,也增加了调剂差错风险[7];(2)药品因素:中药饮片种类多,数量大,存在药品名称、外观、形状相似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混淆,特别是相似的中药饮片集中摆放,更容易造成错乱,导致调剂差错[8]。针对上述问题,我院针对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人员方面,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强化药品调剂人员中药饮片调剂相关知识和技能,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奖惩措施加强激励及约束,同时弹性排便,减轻药品调剂人员工作压力,此法可以有效强化和巩固药品调剂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为提高药品调剂效率与准确性奠定基础、提供保障[9]。另外,进一步完善我院现有中药饮片调剂制度,确保药品调剂各工作环节操作都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有助于提高药品调剂的规范性。药品方面,重新调整了中药饮片的摆放位置,将易混淆药品分开摆放并设醒目标识,墙上醒目位置也贴挂易混淆中药饮片展示板,为减少药品调剂差错提供警示。通过上述整改,试验组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差错率(0.87%)较对照组(3.8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P0.05),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10],肯定了基于处方调剂差错问题予以针对性整改措施后降低调剂差错率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综上,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常见差错原因较多,临床中需要根据常见差错原因以及临床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尽可能降低和规避中药饮片用药风险,提高临床用药安全。END联盟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中药新药、经典名方、配方颗粒、医疗机构制剂等新药研发及保健品、中药类化妆品相关大健康行业的开发、注册备案全过程咨询与委托服务; 可为有关单位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开展内训等服务。凡提交至联盟的疑难问题,均可协助解决。 联系人:李海涛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自中国处方药.,19(10); 本公号所刊载的文字、图片及其他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rchaa.com/ecry/11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耶巴马黛茶临床作用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